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动态(11月)

50
发表时间:2022-12-05 10:16
机制创新


南科大成立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


2022年11月24日,南方科技大学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揭牌暨授聘书仪式在会议中心举行。


南大校长薛其坤在仪式上致辞。他对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纳米科学与应用是现代交叉科学研究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重要前沿领域,研究院的成立是南科大“双一流”建设的重大进展,将推动南科大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南科大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他希望研究院在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等方面深入探索,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图片

揭牌仪式


据悉,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将重点关注电子学、光子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科学,以及以纳米科学和量子科学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合作,旨在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研究生和行业合作伙伴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形成以前沿材料与物理研究、电子学、光电子学、生命科学研究为特色的研究氛围,力争成为国际领先的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澳大成立海洋科学及技术系


澳门大学科技学院今(24)日举办首届港澳海洋论坛暨海洋科学及技术系成立仪式,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海洋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同场还举行了澳大科技学院海洋科学及技术系揭牌仪式,标志著学系的正式成立,并将全面推动澳门在区域海洋领域的研究,培育更多相关人才。

澳大副校长葛伟致辞时表示,澳门水域的开发利用、海岸带环境保护及防灾减灾一直都是社会焦点。为此,澳大积极发展海洋研究,将区域海洋列为澳大的三个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20年,澳大成立区域海洋研究中心大力拓展海洋土木工程、海洋环境与生态及海洋灾害防治等前沿理论及创新技术研究。2022年,澳大牵头成立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联盟,推动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科教合作。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和科研发展,澳大成立海洋科学及技术系,聚焦海洋带环境健康、防灾减灾及智慧海洋技术研究;同时设立海岸带环境与安全硕士课程,培养海洋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满足澳门社会需求,并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海洋科技合作国际平台,服务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


图片



南科大复杂流动及软物质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11月17日,软物质与生物物理前沿发展研讨会暨南方科技大学复杂流动及软物质研究中心(简称“流体中心”)正式揭牌。


南大校长薛其坤在致辞时对流体中心的揭牌表示祝贺,并对中心的发展提出期望。他表示,今年是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欢迎软物质物理等领域的专家齐聚南科大,见证流体中心揭牌并互动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型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复杂流动和软物质是现代交叉科学研究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重要前沿领域,领域内不断涌现的研究热点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他希望流体中心发挥学校现有学科优势,努力在基础前沿、原始创新、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成为领域内的国际研究高地和高水平创新基地,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图片

现场揭牌


流体中心作为学校全力打造的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未来将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平台的建设,在湍流/多相流、地球/天体流体物理、软物质与生物物理、微纳尺度流动等方向开展前沿交叉研究,致力于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中心。


目前,流体中心已拥有12名独立PI,其中包括多名国际会士及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心采用双聘制,目前的PI分别来自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物理系、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机械与能源工程系等院系,为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平台。


深圳志愿者学院成立,南科大与团市委签署战略合作


11月11日上午,深圳志愿者学院在深圳市团校(深圳青年学院)挂牌成立。

图片

与会领导为深圳志愿者学院揭牌


活动中,团市委介绍了深圳志愿者学院成立背景和未来发展愿景,并与南方科技大学现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与课题调研,力争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


据介绍,深圳志愿者学院将承担全市志愿服务培训、课题研究、组织交流、项目研发、志愿文化推广等工作,建设成为深圳的“志愿者培训中心”“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志愿项目孵化中心”和“志愿文化传播中心”,把学院打造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点。“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以最高标准、最优资源、最实作风,将志愿者学院打造成为展现深圳文明高度、人文深度、志愿温度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为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和全球标杆城市作出积极贡献。”高大伟说。


经管学部成立 中大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


11月12日,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暨干部聘任仪式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这是学校成立的首个学部,标志着中山大学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此举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提升办学质量,推动中山大学加快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图片

聘书颁发现场合影


学部主要由相同和相近学科院系组成,设置有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学部内院系学科规划与布局,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学位授予标准、教师评聘标准,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部内或学部间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首个经济与管理学部由岭南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金融学院和商学院五个学院组成;学科方面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四个一级学科。


近年来,中山大学快速发展,业已形成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核心城市办学的特有格局,并发展成为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三个城市五个校园,是独特的办学优势,但如何激发优势、如何破解三地办学的挑战与困难,是摆在中大面前的新课题。


中山大学医学部组建过程已基本完成,近期也将宣布正式开始运行。接下来还将陆续在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和信息等学科组建学部。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举行揭牌仪式暨学科建设咨询会


11月1日上午,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教授,副校长刘文华教授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10位院士、专家学者出席仪式。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黄晓春教授,以及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骨干教师共计60余人参加。


郝志峰校长在仪式上致辞。他表示,化学化工学院的成立,是我校积极应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打造具有汕头大学特色、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的重要举措。他提到,汕头正在大力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学院应以此为契机,培养、引进和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互融通,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博士点建设。他希望新学院的全体师生凝心聚力,踔厉奋发,相信在各位专家的帮助指导、学校的大力支持、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化学化工学院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黄晓春院长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历程、科教平台、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目标、未来规划等情况。她表示,学院将致力于催生出一批在化学与化工学科前沿有影响力的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成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孵化出多种有竞争性的化学化工产品和相关产业链;为粤东乃至广东化学化工产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引进并培养出大量化学化工产业高端人才。


化学化工学院服务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将遵循“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聚焦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氢能与储能、绿色智能化合成等重点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产业认知、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图片


院士领衔!深圳先进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去筹成立


11月15日,在第二十四届高交会开幕首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简称“碳中和所”)揭牌仪式在会展中心举行,标志着深圳先进院碳中和所正式去筹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碳材料与能源材料科学家成会明担任碳中和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在线上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的战略合作由来已久。16年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建深圳先进院,形成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微创新生态。16年来,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深圳市的关怀与指导下,深圳先进院坚持学术与国际接轨、成果与产业接轨,如今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形成集群规模,助力深圳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名副其实的源头创新高地。中科院将抓住大湾区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继续推进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在深圳转移转化,吸引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在深圳汇聚,助力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和创新主引擎。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中国首次向全球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有数据显示,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约为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的85%以上。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在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上任重道远。


在该背景下,2021年6月,深圳先进院决定成立碳中和技术研究所,由成会明院士牵头,结合深圳先进院碳中和领域相关科研基础,从可再生能源、能源存储、智慧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转化、碳中和经济与城市发展等五大领域整体布局,面向“双碳”战略目标,突破碳中和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满足我国、广东省和深圳市碳中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


据了解,目前碳中和所已有各类人才6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人,首批设立了低维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先进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研究单元。未来3至5年还将成立若干个研究中心,各类人员总规模达到500至800人,基本涵盖碳中和相关技术领域。


图片



香港理大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正式启动 为融入国家发展规划出谋献策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在校园举办「融入大湾区与国家创科论坛暨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开幕典礼」,作为理大 85 周年校庆压轴活动之一。近 300 名师生、校友,以及来自创科、金融和学术界领袖等嘉宾出席盛会,就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规划交流意见。


孙东教授表示:「我谨此祝贺理大成立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相信中心将为促进创科政策领域更多具影响力的交叉学科研究,担当重要角色。而今日的论坛亦定将富有成果,启发更多创新意念。」


滕锦光教授表示:「八十多年来,理大及其前身一直以回应社会不同时代需要为己任,推动香港、国家和世界的发展。适逢国家开展多项重大政策,为香港带来无限发展机遇,理大成立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正是又一切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举措。」


PReCIT 由来自理大不同学系和专业的学者组成,推动交叉学科政策研究,矢志成为香港及区内领先的创科智库。 赵汝恒教授在开幕典礼介绍 PReCIT 的背景和三个主要的研究范畴,包括碳中和城市、大湾区创科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以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图片



社会合作



中山大学与慕恩生物共建联合实验室


11月3日上午,中山大学—慕恩生物(广州)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智造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启动会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双方将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的科研优势和慕恩生物的产业化优势,推动微生物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图片

揭牌仪式


兰平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双方以共建联合实验室为契机,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中大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优势,与慕恩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量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产出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不断深化科教融合育人,心怀“国之大者”,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不断深化多层面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结出更多丰硕成果,共同助力我国微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上,双方正式启动联合实验室的首个落地专项科技项目——“特殊生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和创新平台建设”,该项目将开发一批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环境样本及菌株。


本次中山大学与慕恩生物合作签约,旨在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科研高校+优秀企业”强强联合。双方将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联合带动农业微生物种源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推进微生物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携手共赢 华南理工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


11月1日,华南理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云会谈”,共同签署校级合作谅解备忘录。学校副校长李卫青、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研究生及终身教育副教务长Susanna LEONG出席仪式。


图片

云会谈现场


会谈中,李卫青向对方介绍了学校发展近况,并重点介绍了广州国际校区的最新建设成果。她表示,新加坡国立大学是华南理工大学在亚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近年,两校在人才联合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富有深度的长期伙伴关系,取得喜人的成绩。她提出,希望两校在现有合作基础之上,以广州国际校区为依托,加强在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合作,实现更多中新交流融合,共同服务亚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Susanna LEONG对两校建立校级合作关系表示热烈祝贺,对双方共同推进战略合作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自2019年以来,在“3+1+1”联合教育培养框架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7个院系和华南理工大学的11个院系之间签署了10余项协议,共同培养了80余名优秀学子。她希望双方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在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探索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及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机会,推动各项工作纵深发展,携手书写两校合作新篇章。


据介绍,此次与新加坡大学举行“云签约”,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学科、地缘优势,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持续完善学校全球合作网络布局,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宽视野、更深内涵的开放办学新格局。


牵手世界五百强!哈工大(深圳)•河钢数字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


哈工大(深圳)校企合作再添新动能!11月5日,哈工大(深圳)•河钢数字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将成为哈工大与河钢集团深化校企合作的新平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装备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合作,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全面赋能“中国制造”跃升“中国智造”。


河钢集团是世界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海洋工程、建筑桥梁用钢的领军企业,2022年位于世界企业500强第189位。河钢数字是河钢集团控股的一级子公司,是河钢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数字化能力的输出平台、数字产业化的市场主体,全面聚焦数字钢铁、数字企业、数字政府三大重点领域。


据了解,哈工大与河钢集团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2022年2月,由河钢集团联合哈工大共同发起,河钢数字承建的太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石家庄成立。2022年10月,河钢数字在南山云谷正式设立深圳研发基地。长期以来,河钢数字与哈工大(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徐勇教授团队在钢铁缺陷智能检测与判定、碳化物智能检测分析判定、彩涂板智能变距裁剪系统等领域也开展了深层次的研发合作。此次成立的哈工大(深圳)•河钢数字人工智能实验室将成为校企在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的新载体。


图片

合影留念


香港科大与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聚焦分子神经、可持续发展和微电子科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华润研究院)今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结合科大的科研成就与华润集团的产业资源优势,透过长期战略合作,把科大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推进产业应用,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先生表示:「此次与科大合作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华润多元化的产业优势推动科大多个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不断增强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动能。同时,华润也非常乐意提供多元化的岗位,欢迎科大学子前来实习和就业,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建立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在分子神经科学、可持续发展科学以及微电子等领域开展合作,接下来还会和华润创业一起成立脑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这些领域都是科大的优势所在,也是华润的战略发展方向。我衷心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双方可以结合科大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华润的多元化产业优势,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携手为香港和国家的创科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根据协议,科大与华润研究院将共同组成项目组,就上述三个领域的科研及技术转移方面研究可行的合作方案。华润集团亦将为科大学生或毕业生提供实习或就业机会,并探讨设立奖学金。华润商学院(香港)将与科大探讨开展高管培训项目,举办包括公开课等合作计划,共同推动培育商业及创科人才。


关于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


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在香港的科研平台,由华润创业负责运营,承担辅助香港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任务。研究院致力于在香港建立一个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培养一批海内外的科技人才,以及孵化培育出一批科创企业,服务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和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目标。

 

图片


「新地 X 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 产学研合作 提升环保建筑技术 建设香港智慧城市


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前提出希望香港「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指明香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新地)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就「新地 X 理大创科建筑研究计划」和「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

新地和理大将联手就三大范畴进行研究,分别是:

绿色应用(Green Application),研发智慧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Smart, Efficient, Flexibl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绿色建筑物料(Green Materials)


绿色建造流程(Green Processes)


探索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新路径,助力香港走向碳中和,发展成为智慧城市。

新地同时设立「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提供 56 个奖学金名额,支持在理大修读建筑、房地产或工程相关学科的优秀学生。


1.


绿色应用 — 智慧节能与电力柔性(Energy-flexible)兼备的能源管理系统
此项目为新地在高铁西九龙总站上盖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而进行。理大团队将研发和应用智慧节能与具备电力柔性的方案,透过全生命周期优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及其能源系统电力柔性 ─ 实时灵活的电力能源管理(Real Time Power System Flexibility)、人工智能(AI)、物联网、环境传感器、数码分身(Digital Twin)等,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和系统的实时优化控制。估计方案每年可减少超过 360 万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等同于种植 16 万棵树[1],并可纾缓城市热岛效应,令这个楼面面积逾300万平方呎的综合项目成为香港首个大型智慧节能并具电力柔性的环保建筑物,为高密度城市高层建筑贡献碳中和提供示范。

2.


绿色建筑物料
目前,生产混凝土时可透过碳激发技术(Carbon Activation)将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透过激发混凝土的活性,从而 1) 缩短混凝土养护时间来减少整体施工时间;2) 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能;3) 抵销部分因制造英泥时所产生的碳排放;4) 减少混凝土中英泥含量。理大团队将研究如何优化碳激发技术,无论在工地或场外预制工厂时,更有效率地把二氧化碳注入混凝土中。目前,全球每年生产约 44 亿立方米的混凝土。而香港每年生产约为 700 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若这项创新的碳捕集技术在全球建造业广泛使用,将有效地减少全球约 750 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全球每年种植 32 亿棵树木。而香港则减少约 1.19 亿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相等于香港每年种植 500 万棵树木。团队也希望这项崭新的碳捕集技术能够为刚启动的港交所 Core Climate 做出贡献,为香港成为国际碳交易中心作好准备。

3.


绿色流程 — 无纸化处理整个建造流程
区块链(Blockchain)具备透明化、高安全性、数码化、可追溯性等优点,新地将与理大搭建首个建筑业的区块链平台,强化建筑资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 BIM),以无纸化及优化整个建筑物发展流程,包括项目设计、建造、营运和保养。举例说,区块链平台将载有每个项目的建筑资讯模型,记录所有 BIM 版本和更改等,方便所有持份者参考。此外,透过区块链建立的 BIM 能促进政府全面推动建筑产业审批电子化,进而鼓励业界各持份者参与建设「香港数码分身」,协助分析和优化城市运作,提升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质素。

「新地郭氏基金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业界翘楚、作育英才
新地郭氏基金与理大成立「以心建家奖学金计划」。奖学金将优先支持有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提供 56个名额,资助修读建筑、房地产或工程相关学科的理大学生,为业界培育更多未来栋梁。


华懋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携手推动产学研合作 共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


华懋集团(华懋)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签署合作备忘录(「备忘录」),透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携手推展创新方案,为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是次合作结合了理大的跨学科研究实力和经验,以及华懋在地产及社区发展方面的优势,相得益彰。备忘录为双方进行三项先导研究计划订下框架,共同为实现碳中和、共融社会及绿色经济作出贡献。

华懋及理大将透过是次产学研合作,开发崭新的技术和系统以减低新一代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探讨于香港及大湾区发展跨代共居房屋,并试验使用区块链技术推动绿色经济。

备忘录将促进华懋及理大探讨更多其他范畴上的合作机会,包括支援初创企业及创业;新科技应用及商品化;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策略与评估;以至碳中和等范畴。


图片


理大与商汤科技合作拓展「元宇宙」应用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人工智能软件研发企业商汤科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及拓展与「元宇宙」概念相关的技术,致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融入日常生活。

透过是次合作,理大和商汤科技将携手探索「元宇宙」技术,尤其聚焦于研发可应用在教育、艺术和旅游等范畴的成像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针对自动驾驶系统的高性能协作边缘计算技术。双方合作的研究成果将应用到实际产品,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

理大一直积极发挥本身的跨领域创新科研实力,并与领先的科技机构紧密合作,以满足瞬息万变的科学与社会需求。商汤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推动以人工智能实现数位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连接,为用户提供二者的无缝互动体验,长远而言促进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双方期望借这次合作,运用理大的学术和研究专长,共同促进「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造福业界和社会。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