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感知中国:全国来华留学生博士论坛暨丝路博士论坛”

30
发表时间:2022-06-24 21:54

6月18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我校与湖北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感知中国:全国来华留学生博士论坛暨丝路博士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由来自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我校的在华优秀来华留学生博士生做主题学术报告。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视频号全程进行了直播,近千人参加论坛。

图片


来自复旦大学尼日利亚籍博士研究生KINGSLEY CHIBUIKE NDUNESEOKWU在报告中分享了一种基于价值用作可持续性评估和决策的局部社会指标的方法,他详细分析了 WeValue InSitu 方法,通过引出和具体化其共同价值观来了解当地企业或社区群体。这一成果是一个本地化的共享价值观框架,它提供了对公司或集团的领导力、价值观和文化的评估,有助于为可持续性评估生成社会可持续性指标。这也为丝绸之路发展项目在决策、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协作、商业伙伴关系和员工招聘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MAHMOOD HAMID论证了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对称与不对称影响的新证据。他提到,研究表明不确定性的负面冲击对中国食品价格的影响比正面冲击更深。总体分析表明,EPU 冲击具有不对称的影响,因为它们是突然的、不可预见的,并且只会在短期内破坏食品价格的稳定。然而,从长远来看,它将再次转向平衡。


图片


来自吉林大学的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HASSAN MUHAMMAD介绍了关于为低质量的鞋印图像和应用提供的尖端技术的相关话题。他研究了用于低质量鞋印图像和取证应用的机器学习方法。为了能够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他在人类生物学特征、步态模式和鞋印之间创新地引入了一个系统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鞋印或一系列鞋印中估计出诸如年龄、性别和身高等人类生物学特征。


图片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刚果(金)籍博士研究生MWADI MAKENGO BENJAMIN提出了关于在新冠病毒出现后刚果民主共和国世界政治中保守-进步权力博弈的看涨趋势下应如何选择路径的观点。他指出,刚果民主共和国应时刻做好准备并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过去的失败经历中吸取教训,从而实现国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图片


来自浙江大学的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AHMED TEMOOR认为,纳米技术是缓解水稻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潜在工具。他介绍到,纳米技术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方法,其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害虫管理的效率、瞄准营养输送以及减少对作物生产的不利环境影响。他们介绍了纳米农业工程的最新进展,特别强调了工程纳米材料保护水稻植物免受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压力,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性的功能。


图片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TAYYABA IFTIKHAR 介绍了关于二羟基苯异聚体电化学传感用Cu-MOF衍生材料的研究。目前,她是华中科技大学(HUST)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分析化学领域的刘鸿芳教授指导下的博士生,正在研究基于MOFs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污染物检测。同时,她还是超过12篇经过同行评议的出版物的作者和合著者。而她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设计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功能电催化剂、分析和环境应用。


图片


来自武汉大学的埃塞俄比亚籍博士研究生JALLETA ABEBE KEBEDE分享了关于掠夺土地和法律保障造成的环境威胁话题。他建议政府采取立法和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迁移,实现利益共享和补偿,保护环境免受污染和消耗。邻近的沿岸国家也应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资源保护合作框架,从而可持续地利用上游沿岸国家的资源,以避免出现潜在的紧张局势。


图片


来自我校的坦桑尼亚籍博士研究生ALVIN K. MULASHANI阐述了烃源岩评价和总有机碳(TOC)预测的研究的新方法。他提到,人工智能(AI)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其前景是对数据的复杂性和广度可以很好地处理并进行开发,认为基于地球化学和测井数据的不同处理方法,利用数据分组处理方法(GMDH)的神经网络技术建立TOC预测模型,可以实时定量对烃源岩TOC进行预测,并有助于节省时间,获得很好的预测结果。


图片


在分组讨论环节,线下参会的来华留学生博士生代表就“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和规范” “从经验到专业: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他们纷纷表示论坛营造了十分浓烈的学术氛围,通过论坛交流了学术观点,拓宽了科研视野,丰富了对学科领域的认识,更好地迸发科研新思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留学生的回信精神,推动新时代来华留学生事业发展,国家留学基金委自2015年起开始组织“感知中国”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读懂今天的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学术理念为主导价值,追求“学术卓越”,实施“国际学生学术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留学地大”品牌。2019年1月,成立“国际学生学术互助中心”,创办《丝路讲坛》和《丝路博士论坛》,累计举办30多期活动。通过学术互助,加强学术交流,让国际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国际学生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促进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国际学生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不断涌现。国际学生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126篇,其中T1级别24篇、T2级别1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