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武汉)23名学者成功入选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1289
发表时间:2022-04-19 10:05 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4701人, 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中的84门一级学科。此次高被引学者的基础数据提取使用了进一步优化并更新后的爱思唯尔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映射(已覆盖111个学科),这项文章级别的映射使得中国学者的学科归属、学科表现等方面的数据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契合中国学科设置的学术研究生态,完善并科学、精确地描绘了中国学者的科研产出,为进一步清理、分析和研究学者引用表现提供了有效帮助。这也使得有更多在细分领域有卓越表现的学者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 本次榜单有23名地大(武汉)学者成功入选! 陈中强 学科领域:地质学 于2001年获得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副教授,2012年全职回国,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地层分会主席、国家外国专家局重点引智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评审专家、湖北省特聘专家、曾任国际地学研究计划IGCP-572和IGCP-630项目主席、担任3部SCI期刊副主编和执行主编以及9种国际SCI期刊16次特邀嘉宾编辑。国际地学研究计划项目IGCP 572(2008-2013年)和IGCP 630 (2014-2019年)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联合资助,自担任IGCP-572和IGCP-630项目主席以来,牵头组织主办19个国际会议分会场和14个国际野外地质现场讨论会,积极推动了全球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和其后复苏事件的研究。 研究方向:深时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化、生物沉积学与地球生物学、计算古生物学与大数据应用、综合生物-年代地层格架与时间尺度 TIMOTHY KUSKY 学科领域:地质学 教授,博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大地构造中心”主任,Journal of Earth Science杂志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曾任国际冈瓦纳研究协会(IGRA)副主席,Gondwana Research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杂志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Tectonophysics客座编辑(Guest Editor)。 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前寒武地壳演化史、造山带演化,以及新构造活动、地质灾害。 胡兆初 学科领域:地质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200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地球化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出站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激光微区原位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地质样品前处理、标准物质研发以及大陆地壳化学成分方面研究。入选或获得“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基金等人才计划。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激光微区原位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地质样品前处理、标准物质研发以及大陆地壳化学成分方面研究 刘勇胜 学科领域:地质学 1999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2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入选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聘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年7月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2018年1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常委、副校长。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地球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中国青年科技奖(2011)、“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06)、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2011)、首届武汉青年科技奖(2008年)等。 研究方向: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和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研究 吴元保 学科领域:地质学 地球化学博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方向包括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造山过程与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同位素地球化学、前寒武纪地质方面研究。第12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地质学会第12届青年地质科学奖银锤奖。 研究方向: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造山过程与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同位素地球化学、前寒武纪地质 谢树成 学科领域:地质学 于1989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1992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2000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化学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心访学;2000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先后主持了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111计划项目。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 地球生物学:关键地质时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 地质微生物:从分子与同位素角度研究古代的细菌和古菌 全球变化:从地质微生物角度研究干湿古气候变化及其与古文明之间的关系 张宏飞 学科领域:地质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11月出生, 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1986年和1992年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湖北省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教师,并为“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近年来,负责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个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个,同时参与完成了多个国家其他部委项目的研究,长期从事于花岗岩类与地壳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0多篇,其中国际SCI论文20多篇。 研究方向:岩浆作用地球化学,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 赵军红 学科领域:地质学 教授,2011年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第15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研究方向:华南壳幔演化; 岩浆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郑建平 学科领域:地质学 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骨干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是或曾是地球化学副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科学通报、岩石学报、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岩石矿物学杂志、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和Journal of Open Mineralogy等刊物编委,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荣誉教授、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荣誉研究员,Stanford大学和Michigan大学访问学者、Rice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香港大学中-英交流学者,IUGG中国委员会IAVCEI分委会成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作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侯德封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地幔研究分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学会第五届火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矿床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培养近30名研究生(7名获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奖)。 研究方向:深源岩石与岩石圈演化、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深部过程与浅部响应 蔡建超 学科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应用地球物理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创新群体骨干成员。曾获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等10余项课题。在《Earth-Science Review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EI/中文核心论文9篇,中文专著2本和英文专著3章。国际期刊Advances in Geo-Energy Research创刊主编、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等。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美国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美国化学学会石油研究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欧盟研究理事会(ERC)巩固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低渗油藏输运特性与毛细效应提高采收率机理,地下岩石电性与水力传导特性关系表征和建模,微观计算岩石物理学及纳米介质传热传质理论,多孔介质分形理论及其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 何生 学科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至2002年在澳大利亚James Cook 大学煤成气研究所和澳大利亚Curtin科技大学国家石油和环境地球化学中心学习和工作,2001年与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合作进行盆地模拟和超压研究。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学会(AAPG)会员,澳大利亚石油堪探家学会(PESA)会员。 研究方向:油气地球化学、页岩气地质、储层及成岩作用 蒋良孝 学科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杰青,CCF和CAAI高级会员,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CAAI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CAAI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委员,CAAI机器学习专委会通讯委员。主要从事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提出的CFWNB、HNB和WAODE算法被国际著名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实验平台WEKA集成发布。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2021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20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9-2012年度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方向: 机器学习技术:贝叶斯学习,最近邻学习,决策树学习,代价敏感学习,众包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挖掘任务:分类,排序,类概率估计,聚类,回归,距离度量,特征选择,缺陷检测 蒋少涌 学科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项目和深地资源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助理,兼紧缺战略矿产资源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20多篇,包括《Nature》、《Geology》等国际高水平刊物。是Elsevier公布的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2014、2015、2016、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四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研究方向:矿床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海洋矿产资源与古海洋环境 李建威 学科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现任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地质学会会员、《矿床地质》编委、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专家。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Mineralium Deposita, Ore Geology Reviews, Litho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等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审稿人,多次担任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召集人。曾任湖北省青年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 in China》编委。 研究方向:克拉通破坏的岩浆与成矿响应,成矿流体与矿床地球化学,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中生代成矿作用研究,微细浸染型金矿、矽卡岩型矿床、造山型金矿矿床成因,矿床表生富集过程及其古气候与地貌学意义,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其在矿床学和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应用。 左仁广 学科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长期从事数学地球科学和地学大数据研究。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学会Fellow、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Fellow、伦敦地质学会Fellow,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获得者,2021年入选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和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编SCI专辑5期和1部学术专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多篇论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软件著作权。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人次获得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奖学金。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以及国际地球化学学会Kharaka奖。 研究方向:数学地球科学、地学大数据、智能地球科学与技术 王焰新 学科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 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从事环境水文地质研究。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管理实践,近年来开展了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高教研究。 王力哲 学科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及省部级人才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EE Fellow、SPIE Fellow、IET Fellow、BCS Fellow。担任“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Remote Sensing、 IJDE、J. of Big Earth Data、ACM Comp. Surv.、IEEE TPDS、IEEE TSUSC Associate Editor。担任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总体组专家、指南编制专家,“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中科院先导专项技术总体组副组长。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工学博士(Magna Cum Laude)。 研究方向:遥感数据处理与服务。 何勇 学科领域:控制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和《控制与决策》等期刊副主编或编委,IEEE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信息物理系统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 吴敏 学科领域:控制科学与工程 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会士(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CAA Fellow)。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高技术产业专项等科研项目37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国家软件版权登记23件。发表学术论文被SCI收录300篇,30篇论文进入ESI在工程领域的前1%高引用论文。出版专著8部、教材2部、译著2部。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人,指导博士研究生毕业60人,博士后出站27人,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 研究方向:过程控制、鲁棒控制和智能系统。 石良 学科领域:生物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引进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的全职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地质微生物学,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微生物-矿物之间的胞外电子传导机理、地质微生物群系:地表下微生物种群的组分和功能 杨峰 学科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副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课题等项目。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等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入选2020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研究方向: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油气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岩石物理实验、微纳尺度流体运移规律 郭上江 学科领域:数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院长,曾任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副院长。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A岗教授,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欧洲数学文摘评论员、国际差分方程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时滞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格动力系统研究、不连续动力系统研究、非线性泛函分析。 魏周超 学科领域:数学 2021年入选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 2019年入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学者”学科骨干人才岗位 2016年入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学者”青年优秀人才岗位 201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高维动力系统的复杂动力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