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三叠纪菊石灭绝存在选择性

99
发表时间:2021-08-13 16:58

       近日,我校地学院2018级博士生代旭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 “Morphological selectivity of ­­the Permian-Triassic ammonoid mass extinction”在地质学国际著名期刊《Geology》上发表,通讯作者为宋海军教授。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距今约2.52亿年)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菊石是古生代海洋中常见的游泳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多样性急剧下降,古地理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前人研究认为菊石的形态多样性在这次灭绝中并没有明显下降,说明菊石的灭绝不具有选择性,即不同形态类型的菊石灭绝率不存在明显差异。

       该团队通过多年的野外和室内研究,发现在灭绝线上下的菊石形态具有显著的差异(图 1),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该团队对全球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期共127种菊石的形态进行编码。利用非参数多维矩阵度量方法,基于欧氏距离和Gower距离对这些菊石的形态特征矩阵进行形态分析。

EC6C5BA9898C0AE2E63026CA033_B81CE5B7_8AE34.png

                                                                    1   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早期常见的菊石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1. 菊石的形态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中出现了严重下降;2. 菊石在这次灭绝中表现出明显的形态选择性,即弱壳饰的菊石更容易残存;3. 灭绝后新生的菊石也具有弱壳饰的特点 (图 2)。为了进一步验证菊石形态选择性灭绝这一结论的可靠性,作者对比了零模型(即随机灭绝)的结果和实际的化石记录,发现实际化石记录和零模型具有显著差异(p = 0.031)。因而进一步证实了形态选择性灭绝模式的可靠性。

866C6FACDF19A3C5060ED56AC9B_39C948C2_4D946.png


                                                                                   图 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菊石形态空间的演变

       该研究表明形态选择性灭绝是大灭绝事件中一种重要形式,至少在部分生物类别上是存在的。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其他生物灭绝事件(包括当今面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提供了启示。形态选择性灭绝背后的驱动机制还未能给出肯定的答案,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项目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Title: Morphological selectivity of the Permian-Triassic ammonoid mass extinction.

Authors: Dai, X., Korn, D., Song, H*

Source: Geology, JUNE 03, 2021

DOI: 10.1130/G48788.1

论文链接:

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eology/article/doi/10.1130/G48788.1/600700/Morphological-selectivity-of-the-Permian-Triassic?searchresul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