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5-6月高教动态18
发表时间:2024-07-17 09:32 目录 一、校企合作
二、校地合作
三、高校合作
四、其他
深圳大学与中建八局华南建设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6月1日,深圳大学与中建八局华南建设有限公司战略合作交流会暨协议签约仪式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元楼201会议室举行。 签约现场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相关专家作《高精度三维建模与智能空间计算技术在中建八局的应用情况》汇报。深圳大学研究团队依托于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坚实的研究基础,针对性解决建筑行业建模技术应用的痛点问题和技术挑战。未来双方应当共同探索技术转化的最优路径,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整合零散创新需求,凝聚创新力量,将新技术做深做实、做大做强,争取早日达到广泛应用的目标。总工程师蔡庆军回顾深圳大学与中建八局华南建设公司的合作情况,并表示,希望未来双方在智慧建造与运维、智慧城市数字化运营、人工智能深化设计以及城市改造和片区开发等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交流会上,双方就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和规划制定等合作事宜展开进一步交流。(内容来源:深圳大学) 香港浸大与安捷伦科技(中国)建立联·推动环境新污染物和毒理学研究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安捷伦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重点研究环境新污染物分析和毒理学,为当局制订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支持,并为香港、大湾区和国家作出贡献。联合实验室在今日(5月27日)举行启动仪式。 浸大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从事有关持久性污染物的前沿研究,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则拥有尖端的仪器、丰富的工程专业知识和完善的技术支援。双方成立联合实验室,将建立更先进的研究和分析平台,进一步壮大浸大的科研实力,推展更多环境与食品安全,以及法医分析方面的研究,以回应社会对环境及生物分析技术的需求。 联合实验室将配备各种先进设备,包括用于分析挥发性环境污染物和代谢物的气质联用系统、分析非挥发性环境污染物和代谢物的四极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系统,以及分析环境和食品中微塑胶形态和化学成分的激光红外显微镜。研究人员将利用相关设备,配合先进的化学电离技术,识别环境中的微量污染物;分析和检测食品中的致癌或诱导DNA突变的化学物质,包括丙烯酰胺、三聚氰胺、孔雀石绿;检测炸药及其化合物;以及快速识别芬太尼、氯胺酮等毒品和违禁品。(内容来源: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中大与五菱汽车签署合作备忘录 携手推进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建设智慧校园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与五菱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五菱汽车)于2024年6月13日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双方在汽车产业创新科研领域的合作,加强相关科研人才培训和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并支持中大初创企业的技术开发和业务拓展,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根据合作备忘录,为实现高等院校的科研教育资源与企业技术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并推动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可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商业产品的目标,中大天石机器人研究所将与五菱汽车围绕汽车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圳、技术研发、初创企业孵化、行业标准制定及服务社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外,五菱汽车将协助中大发展智慧校园,逐步引入自动驾驶科技,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便利。(内容来源:香港中文大学) 中山大学与国家气候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5月8日,中山大学与国家气候中心在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讨在大气科学领域开展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事宜。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巢清尘,党委常委、副主任贾小龙,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及大气科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等出席签约仪式。 巢清尘表示,今年是国家气候中心成立30周年,值此30周年之际,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是共赢之举。国家气候中心肩负着监测预测气候、科学评估气候影响等重要职责,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中山大学作为高水平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双方开展合作符合优势互补、重点突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 邰忠智指出,自2020年中山大学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在气象核心技术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此次与国家气候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将实现“1+1>2”的效果。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学科和业务技术资源及平台优势,围绕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资源开发、机制创新等方面推动合作持续走深走实,为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内容来源: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6月13日上午,中山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在中山大学南校园签订共建陆面和海洋数值模拟创新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 大气科学学院郑慧书记介绍了协议的主要内容,双方联合成立实验室将主要开展陆面过程模式、海洋浪潮流模式等相关研究,包括陆面过程模式、海洋浪潮流模式在中国气象局业务和下一代高分辨率区域/全球天气气候模式中的应用和改进等。 沈学顺院士介绍了双方目前合作情况及未来合作方向。他表示,目前数值预报中心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戴永久院士、董文杰教授等多个研究团队都有开展数值预报模式的合作。此次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建立常态化、机制化和业务化的合作交流模式,共同提高CMA数值预报模式在海洋、陆地、城市、极地等多个区域的研发水平,推动国产数值预报模式的高质量发展。(内容来源:中山大学) 携手打造“智慧应急大脑” 华南理工与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月10日,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广东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五山校区举行。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保障战略合作高效开展,共同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创新发展。此次揭牌成立的广东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基地,将汇聚学校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势,围绕有效防范化解危化等高危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广东这一领域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支撑体系,提升重大事故防控、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水平,提高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实验能力。(内容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科技厅、港中大(深圳)与港中大联合开展突破性工作计划 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科技合作 5月21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香港中文大学签署“1+1+1”联合资助计划,在2024年至2026年三年期间,共同投资近9000万元,支持香港高校及其在广东合作办学高校在科研及人才引育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本次联合资助计划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广东省的支持下,港中大(深圳)及港中大这两所在粤港澳大湾区最强实力的“一校两园”将携手合作,贡献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科技的发展及尖端人才的培育。 本次签约仪式是广东省首次与粤、港两地均有校园的香港高校一同签署三方协议,支持两校的深度合作。 合作范围将包括: 1、三方将于2024年至2026年三年期间,以“1+1+1”联合资助的形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每年投入省级财政经费1000万人民币,港中大(深圳)每年投入1000万人民币,港中大投入1000万元港币,形成种子资金池,支持两校团队在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开展科技合作。 2、开展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由港中大牵头在两校优势领域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两校积极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探索在香港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分论坛及相关国际学术会议。 3、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将向两校开放申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两校联合开展有组织科研、建制化研究,攻关重大技术难题。 4、推进国际科技和人才合作,两校将共享高校品牌,面向全球联合引进培育高层次科研团队,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尖端人才。以促进两校团队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内容来源:香港中文大学) 广工与佛山南海强联合,树立校地合作新标杆 5月31日下午,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广工”)、南海区人民政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交流会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在佛山南海区举办。双方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达成了加强文旅产业、职业教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的共识,并举行直投项目立项、科技招商项目进驻、企业研发机构攻坚、科技金融项目等签约仪式,校地合作迈向新高度。 2013年以来,学校与南海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合作共建了佛山广工大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一期、二期工程,已累计引进300多名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孵化316家高科技企业,其中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2家,6次获评优秀(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今年,双方签订了研究院三期建设合作协议,进一步携手探索校地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研究院过去10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下一步将与南海骨干企业共建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一批高校科技成果在南海转化;以‘企业家+科学家+基金’模式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与学校研究生院联动共同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合作;发挥学校学科优势与各镇街共建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研究院院长杨海东介绍道。(内容来源:广东工业大学) 香港理大与惠州市大亚湾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开发区)于5月13日举行签约仪式,就共建「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会上,理大软材料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教授亦简介了研究院的建设规划。该院将聚焦石油化工、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等领域,通过与惠州市和大亚湾开发区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官、产、学、研合作,为香港、惠州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期望以卓越成绩打造惠港校地合作新典范。(内容来源:香港理工大学) 深技大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签约 2024年5月,深圳技术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QUT”)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学术、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包括联合培养学生,联合举行师生交流活动,联合组织课程、会议、研讨会等。两校将携手推动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5月29日,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工程学部部长阿娜·德丽特克(Ana Deletic)、机械医学化工工程学院院长顾元通(Yuantong Gu)、建筑楼宇环境学院院长凯伦·薇拉(Karen Vella)、电气工程与机器人学院副教授阿杰·潘迪(Ajay Pandey)等一行6人来访深圳技术大学,两校举行座谈会。深圳技术大学副校长梁永生,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院长、副院长(外事专员)参加座谈。 双方就未来合作的具体方向、实施路径及合作模式等达成初步共识,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尽快推动相关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内容来源:深圳技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哥伦比亚大学签署协议 合作培养高端人才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青年交流和师资互访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 鉴于双方在学术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拥有高度共识,并相互认可,根据协议,港中大(深圳)与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互为彼此所在国的主要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推动实现中美高等教育友好合作的美好愿景。 通过协商,两校将在工程和应用科学各个领域开展本科和研究生衔接培养,合作程度空前加深。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完成本科三年学习,期间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将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同时两校还将为学生精心安排一系列特色学术活动及暑期科研项目,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实践能力。之后,学生将赴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交流学习一年并直升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硕士项目。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在五年内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成为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该联合培养项目计划于今年正式启动,未来两校还将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关系。 此前,港中大(深圳)已有近180名毕业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在运筹学、商业分析、统计学、金融工程、数据科学、金融经济学等领域进行深造。通过此次深度合作,两校将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共同搭建起一个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培养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以至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高地和枢纽做出贡献。(内容来源:香港中文(深圳)大学) 香港城大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建立数码医学和法学合作关係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与中山大学于5月23日签署两份合作协议,进一步建立数码医学和法学等领域的合作关係,促进人才培育和交流。 在城大校长梅彦昌教授和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教授的见证下,城大首席及常务副校长李振声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教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生命科学、数码医学、电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发展,促进科学研究、科技转化、人才培养和学者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另一份合作协议由城大法律学院院长林峰教授和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亮教授签署,并由梅校长和高校长见证。该协议旨在为中山大学法学院学生提供在城大学习的机会,培养兼备内地和香港法律知识的人才。(内容来源: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城大与剑桥大学建立全新学术交流合作关係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作为全球最国际化大学,致力加强与国际顶尖大学在学术及研究上的合作。城大与剑桥大学在5月3日签署两份合作备忘录,巩固并促进两校在学术和其他层面的合作交流。 城大校长梅彦昌教授率领由大学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到访剑桥大学,和出席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仪式。合作协议将聚焦于加强两校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学术交流及研究合作。 第一份聚焦学术和研究交流的合作备忘录,由城大工学院院长吕坚教授和剑桥大学工程学院院长Colm Durkan教授签署,并由梅校长和剑桥大学副校长(策略及规划)David Cardwell教授见证。该合作备忘录将强化城大工学院和剑桥大学工程学院探索教育、研究发展和研发成果商品化的机会。 第二份合作备忘录围绕联合研究计划和奖学金合作范畴。这份合作备忘录由城大理学院院长王昕教授和剑桥大学化学工程及生物科技系系主任Clemens Kaminski教授签署,并由梅校长和Cardwell教授见证。在该合作协议下,城大理学院和剑桥大学化学工程及生物科技系将就如何加强研究发展机会进行探索。(内容来源:香港城市大学) 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华南理工章熙春书记率团访问亚太地区多所高校 为进一步助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在地国际化办学创新的示范效应,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受邀率团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多所海外高校,与西澳大学、坎特伯雷大学、奥塔哥大学、拉曼大学、马来亚大学等进行交流并签署多份合作协议,为学校推进“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互促双强书写新的靓丽篇章。 与西澳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在西澳大学,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并签订海洋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翻译学等3个专业领域的3+2本硕项目合作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在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建立双边联合实验室,开展双向成果转化及3+1+X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等,并逐步推进广州国际校区新工科领域的全面合作。双方还将充分利用华南理工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的独特创新创业优势和校友资源,打造华南理工-西澳大学合作旗舰项目,提升双方合作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在坎特伯雷大学,双方达成共识,将共建联合实验室,并以此为平台,建立师资交流、联合科研和学生培养的常态机制,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双边转化,打造中新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标杆。 奥塔哥大学是新西兰历史最为悠久、声望卓越的百年名校。双方拟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和计算机等领域探索建立常态化学生交流机制,共建课程,开展硕博联合培养项目。 在拉曼大学,签署两校合作备忘录与学生交换项目协议。章熙春书记提议与拉曼大学携手,积极推动双方在2+2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科学研究等领域持续深入合作。 多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与马来亚大学在材料领域一直保持紧密合作。该校副校长KaharudinDimyati、协理副校长Yvonne Lim Ai Lian等人与代表团进行了工作会谈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今后,双方将继续深化现有合作并扩宽合作领域,不断提升两校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内容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拓展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网络 华南理工章熙春书记率团访问新加坡、泰国多所高校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育、科技、人文等领域的战略合作,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受邀率队访问新加坡、泰国。期间,章熙春一行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玛希隆大学、清迈大学等高校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签署相关合作备忘录,为学校推进“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互促双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更高质量、更具前瞻性的深度合作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访新期间,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与新加坡教育部部长陈振声的共同见证下,章熙春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正式建立两校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就人才联合培养、联合研究、创新创业、海外学院等方面合作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双方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新加坡两地的国际创新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人才高地优势和校友资源优势,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建设,共建中新创新中心,致力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高水平成果在地转化等,进一步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高校与新加坡高校的合作,着力成为中国-东盟高校合作的示范和引领。 在南洋理工大学,代表团与副校长彭树捷等举行工作会谈。双方共同回顾了在教学与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丰硕合作成果,并一致赞同依托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加强学生的双向交流,推动“3+1+X”等模式人才培养,落实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实习项目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理工大学。双方表示,将充分发挥两校在教育、科技、人才、校友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深化两校在环境系统、人类系统、能源系统、城市系统等四大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展尖端研究,携手为两国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泰国,玛希隆大学校长Banchong Mahaisavariya、副校长NopraenueSajjarax Dhirathiti热情接待代表团。章熙春向对方介绍了学校办学的最新进展,希望进一步拓宽两校联合培养领域,携手共促教育资源的融合共享与互利共赢。Banchong Mahaisavariya非常重视对华南理工大学的交流合作,期待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拓展在新能源汽车、土木交通、环境等工科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构建多形式、跨学科、深层次的合作机制。 在清迈大学,受Pongruk Sribanditmongkol校长委托,Ekkachai Mahaek副校长与章熙春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双方对以竹代塑、低碳造纸、林浆纸一体化等领域产教合作及共同申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达成共识,将重点针对泰国的优良竹种展开竹浆纸一体化研究,推动国家“以竹代塑”“以纸代塑”战略,对国家“双碳”战略、全球碳中和作出贡献。(内容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获新西兰校友450亩捐赠 华南理工拓展海外办学新空间 6月13日,新西兰Pokeno East公司及吴建东校友向母校捐赠新西兰450亩综合用地的使用权,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代表学校与吴建东校友签署捐赠合作备忘录。捐赠仪式在章熙春受邀参加中新教育发展论坛期间举行。 签署捐赠合作备忘录 据了解,此块综合用地位于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市的波基诺镇,距离奥克兰机场20分钟车程,周边紧接1号高速公路和铁路,紧挨优美的政府自然生态保护区,邻近北岛最大的河流怀卡托河,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综合用地无偿使用期为70年,将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在新西兰的海外办学用地,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人文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中新创新中心。 该综合用地作为中新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将与学校和坎特伯雷大学共建的“智慧医疗自动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两翼协同,互融共促,对学校升级与新西兰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主动融入全球教育和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内容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在深圳前海揭牌 香港大学(港大)和前海管理局于5月8日在深圳前海举办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揭牌仪式。 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揭牌是2022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法律、大湾区金融科技、香港青年创业、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前沿科技产业园等多领域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标是在前海打造深港合作专班的标杆示范项目,搭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赋能平台,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坐落在深圳市前海青年梦工厂,预计7月初将具备入驻条件。未来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将依託香港大学,建成以教育为出发、以实践为手段的创新创业基地,为青年科技人才及科学家提供相关服务。入驻项目将聚焦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差异化、有特色的科创培训计画,努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融合发展的新标杆。(内容来源:香港大学) 南科大校长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月24日在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内容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转载声明:转载文中内容是为了向公众传播粤港澳大湾区高教资讯,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若有信息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 |